2020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31
  

  • 全选
    |
    新冠肺炎专栏
  • 胡雯雯, 王梅芳, 常 婵, 刘 岩, 梁丽娴, 邓平基, 郭公孙, 唐以军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31-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在全球广泛蔓延,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核酸检测“复阳”的病例相继被多个国家报道, 但核酸检测“复阳”的原因尚未明确。本研究对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三家COVID-19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的153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据治愈出院后是否发生SARS-CoV-2核酸检测“复阳”将患者分为复阳(retest positive, RP)组和未复阳(retest negative,RN)组, 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数据, 探究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RP组和RN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血沉、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白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以及发热程度、住院天数、核酸转阴时间、胸部CT明显吸收时间和出院前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发热程度、D-二聚体水平、住院天数、血沉是COVID-19患者核酸检测“复阳”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 大多数核酸检测“复阳”患者并无伴随症状, 而有症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普遍较低。上述结果提示, 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入院时的相关资料评估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的概率, 针对入院前发热程度、D-二聚体水平和血沉较高及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 应该更加警惕其出院后发生核酸检测“复阳”的可能, 并加强出院后的隔离和随访; 对于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核酸检测“复阳”患者, 应加强其营养支持, 警惕患者核酸检测“复阳”后向重症发展的可能。
  • 王康泓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42-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具有潜伏期长、感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和传播方式多样等特点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然而, 当下并没有相关的特效药物和疫苗能对其引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救治。目前, 针对SARS-CoV-2及其引发的COVID-19的相关理论研究和临床分析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SARS-CoV-2的基因组分析与溯源、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与病毒入侵过程和致病过程的关系以及当前COVID-19治疗药物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为疫情后续发展存在的风险和COVID-19相关潜在药物的寻找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裴宏谦, 占江凡, 秦 玲, 李科静, 皮 杰, 曾 聪, 李德亮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52-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洞庭湖流域蚬属(Corbicula)贝类资源丰富, 但其倍性尚未见报道。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基于DNA含量的动物倍性鉴定方法, 目前尚未见其应用于蚬的倍性鉴定。本研究在传统核型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沅江常德鼎城区江段的蚬进行倍性鉴定, 梳理倍性与其形态、性别间的关系, 以期为蚬的种质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45个样品中有二倍体30个, 三倍体15个, 核型公式分别为2n=36=2M+2SM+32ST和3n=54=3M+15SM+36ST。分别以二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参照, 测得两种倍性蚬的DNA含量比值均为2∶3。30个二倍体中雌雄同体、雄性和雌性的占比分别为53.4%、23.3%、23.3%; 15个三倍体中雌雄同体、雄性和雌性的占比分别为46.7%、40.0%、13.3%。方差分析发现, 两种倍性蚬的壳长、壳宽和壳高并无显著差异, 但二倍体蚬的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显著大于三倍体蚬(P<0.05)。结果表明: 流式细胞术简化了蚬的倍性鉴定, 证实了核型分析结果, 即二倍体和三倍体蚬共存于沅江常德鼎城区江段, 且该江段两种倍性蚬均以雌雄同体为主, 雌雄异体共存。开展大尺度环境因素对蚬倍性和性别特征的影响研究, 有助于全面解析蚬属贝类倍性和生殖特征的演化机制。
  • 刘 霖, 汤 婧, 邢 兵, 李 鑫, 陈 莹, 周祖平, 蒲仕明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59-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胸腺(thymus)是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 在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肺癌发生对小鼠胸腺发育的影响, 阐明肿瘤状态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 本研究利用小鼠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 LLC)细胞构建小鼠肺癌模型, 采用HE染色分析小鼠胸腺形态学变化, 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胸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丰度, 以及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的含量, 并在分选MDSCs之后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 肿瘤状态下, 小鼠胸腺指数下降, 胸腺发生明显的萎缩, 胸腺皮/髓质比下降; 胸腺中各T细胞亚群(包括CD4-CD8-细胞、CD4+CD8+细胞、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的绝对细胞数量均下降显著, 未成熟的CD4+CD8+细胞含量下降明显; 虽然CD4-CD8+细胞和CD4+CD8-细胞的含量在胸腺中显著增加, 但是在外周血中呈现了相反的趋势。此外, 肿瘤状态下外周血中MDSCs的丰度显著增加, 且肿瘤来源的MDSCs表现出较正常来源的MDSCs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以上信息提示, 肿瘤发生中小鼠胸腺萎缩、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大量MDSCs积累, 且具有更强免疫抑制作用的肿瘤来源的MDSCs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 哈依努尔, 梁旭俊, 李茂玉, 邵美英, 付 莹, 陈 林, 陈主初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66-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双重Src/Abl激酶抑制剂, 博舒替尼(bosutinib, SKI-606)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本文通过检测博舒替尼作用于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后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变化, 研究了博舒替尼在食管癌中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结果显示: 在2 741个磷酸化蛋白质上共鉴定到11 335条磷酸化肽段、7 940个磷酸化位点, 差异磷酸化肽段为182个, 其中上调55个, 下调127个; 除了抑制Src、Abl外, 博舒替尼还显著影响JUN、核糖体蛋白S6、CD44、SFRS蛋白激酶2等蛋白质的磷酸化, 而这些差异磷酸化蛋白质主要参与mRNA代谢、细胞骨架组织、锌离子转运等重要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显示, 差异磷酸化蛋白质主要涉及转录、翻译、核糖体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述结果提示, 博舒替尼可能通过影响mRNA代谢、细胞骨架组织及锌离子转运等生物过程中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发挥抑制食管癌的作用, 而JUN和核糖体蛋白S6可能是食管癌中博舒替尼的潜在作用靶点。
  • 张 茵, 王文著, 谭政堂, 李昶蓥, 岳俊杰, 郭志云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76-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先前研究表明p53可参与增强子调控并影响染色体可及性。然而, 在乳腺癌中结合p53的增强子特征以及p53与增强子形成的调控网络尚不清楚。为此, 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 共识别MCF-7细胞中459个p53调控的增强子(Enhp53)。通过比较发现, Enhp53的表达量以及组蛋白修饰信号H3K4me1、H3K4me2、H3K4me3、H3K9ac、H3K27ac均显著高于未结合p53的增强子(Enhno-p53)。通过分析76种转录因子的ChIP-seq数据, 共发现了36个与p53协同调控增强子的转录因子, 如GATA3、FOXA1以及DPF2。通过分析MCF-7细胞在Nutlin处理前后的RNA-seq数据, 在近端调控和远端调控两个层面上共识别了148对Enhp53-mRNAs, 其中FOS基因受两个增强子调控并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功能富集分析发现, Enhp53靶基因在DNA损伤、细胞凋亡以及p53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上述结果表明Enhp53与Enhno-p53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且p53通过协同其他转录因子共同结合在Enhp53上从而参与乳腺癌的生物进程与信号通路。
  • 唐 滢, 雷 平, 张翠央, 毕世宇, 郭照辉, 刘清术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84-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研究表明多年连作农作物常因根际有益菌群的丢失出现抗病能力降低, 而相应野生植株的根际土壤可让其恢复抗病能力。伯克霍尔德氏菌分布广泛, 合成的天然产物结构丰富、活性多样, 某些菌株还能杀虫、固氮。本研究采用针对该属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从野生禾本科植株根际分离到多株伯克霍尔德氏菌, 其中菌株Z1能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 菌株Z1可能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基因组变异型Ⅸ (吡咯伯克氏菌)的一个新成员。根据高分辨质谱及血平板试验结果推测, 该菌产生的抑真菌物质可能为环脂肽occidiofungins和burkholdines, 其中有部分为新衍生物。尽管这两种环脂肽结构相似, 但既能合成occidiofungins又能合成burkholdines的伯克氏菌还未见报道。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结果显示, Z1基因组中仅含有与occidiofungin生物合成基因簇高度同源的基因簇。
  • 梁晓丽, 旷仁平, 彭阳城, 丛义艳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94-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报道了10种贵州省凤仙花属(Impatiens L.)新记录植物, 即白花凤仙花Impatiens wilsonii Hook. f.、滇南凤仙花Impatiens duclouxii Hook. f.、金凤花Impatiens cyathiflora Hook. f.、滇水金凤Impatiens uliginosa Franch.、长翼凤仙花Impatiens longialata E. Pritz. ex Diels、鸭跖草状凤仙花Impatiens commelinoides Hand.-Mazz.、南岭凤仙花Impatiens nanlingensis A. Q. Dong & F. W. Xing、紫萼凤仙花Impatiens platychlaena Hook. f.、牯岭凤仙花Impatiens davidi Franch.和紫花黄金凤(变种) Impatiens siculifer var. porphyrea Hook. f.。上述凤仙花属植物新分布的发现丰富了贵州省植物物种资源。凭证标本均存放于湖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NNU)。
  • 综述
  • 焦资君, 金介员, 项 荣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499-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黏脂贮积症Ⅱ型(mucolipidosis type Ⅱ)是溶酶体贮积症中的一种, 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黏脂贮积症Ⅱ型是由于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的功能缺陷使溶酶体酶靶向运输进入溶酶体受阻而引起的溶酶体功能缺陷疾病, 其临床特征主要有颅面畸形、骨骼异常、身材矮小、心脏肿大和发育迟缓等。近年来罕见病的研究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总结了黏脂贮积症Ⅱ型的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期加深对黏脂贮积症Ⅱ型的理解, 为黏脂贮积症Ⅱ型的基础研究与诊治提供线索。
  • 沈志远, 张 林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504-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典型的急性期蛋白质和炎症标志因子, 大量的研究表明, CRP不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风险预测因子, 而且还有可能是CVD的调控因子。CRP主要存在两种异构体, 即五聚体CRP (pentameric C-reactive protein, pCRP)和单体CRP (monomeric C-reactive protein, mCRP)。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发现CRP的功能活性与其构象相关, 并阐述了在AS和局部炎症中CRP的变构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可为全面深入了解CRP在AS中的作用及其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建议与参考。
  • 李汶霖, 李淑凝, 王 洋, 沈海娥, 李志敏
    生命科学研究. 2020, 24(6): 51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 活化的炎性中性粒细胞在感染或炎症应答期主动释放一种串珠样纤维网状物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其产生的过程被称为NETosis。NETs可以杀死病原体, 或者阻止病原体在宿主组织内的局部传播, 但大量的NETs也可能造成局部或系统损伤。研究表明, 病毒也能诱发NETosis, 且产生的NETs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中性粒细胞作为体内最多的免疫细胞, 在抵御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的第一道防线发挥重要作用, 但其在控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主要就病毒诱导NETs生成的机制、病毒如何逃避NETs以及NETs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予以综述。